南宋德祐二年(公元1276年),元军攻克临安,宋廷谢太后及恭帝投降。文天祥、陆秀夫、张世杰等共撑危局,南宋祥兴元年(1278年)十二月,文天祥在五坡岭 (今广东海丰北)兵败被俘,他在被俘途中写下《过零丁洋》一诗,其中"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"的名句,表现出崇高的气节。
(资料图片)
公元1279年2月,位于广东省江门市,南宋大军与元朝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旷世海战。双方共投入几十万兵力,在崖山海面上,几千艘战舰排列成型,战斗一触即发。
南宋王朝也迎来了最后雄壮的时刻,战事最终宋军无一生还,全军覆没,而当时年仅9岁的皇帝也随之殉国,赵宋王朝就此覆灭。今天笔者就带大家回顾一下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如何被压断的。
时间回到了南宋德祐二年,蒙古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之势迅速占领了临安,南宋王朝的最后一道城墙一触即溃,南宋的大臣们眼见形势危急,纷纷逃亡,这其中还包括了当时年幼的广王赵昺(bing)和益王赵昰(shì)。
在杨太后的极力庇护下,赵昰和赵昺辗转千山终于逃到了温州,谋士陈宜中与将领张世杰也很快来此会合。
不久,赵昰在南宋朝臣们的拥护下在福州登基,与此同时改元景炎。但南宋势力范围已大不如前,唯独仅剩两广区域和福建地界,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小朝廷。
在小朝廷中也不乏有勇有谋之人,诸如李庭芝等人,虽然在淮东和淮西地区与元军做着殊死搏斗,但孤掌难鸣,几经对账后,终究还是败下阵来,李庭芝也战死沙场。
景炎元年,小朝廷以福州为据点,拥兵数十万,原本大可与元军再次一较高下,但当时把持朝政的左丞相陈宜中毫无胆识,可能是被打怕了,压根不敢与元军正面对垒,选择了继续逃亡之路。
小朝廷辗转多地之后,陈宜中更是玩起了突然失踪,一去不复返。而豆蔻之年的宋端宗赵昰受不了舟车劳顿,病逝在逃亡的途中。
虽是小朝廷,但亦不可一日无君,丞相陆秀夫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将广王赵昺拥立为王,改元为祥兴。同时元军也没有放下进攻的脚步,步步紧逼,雷州失守。
将领张世杰虽然多次集结部队企图夺回雷州,却都无功而返。小朝廷又被迫一路逃亡崖山。而崖山也是南宋最后的退路,退无可退。
面对穷追不舍的蒙古大军,张世杰周详地计划着死守战术:首先将千余艘战舰全部用粗链条相接,同时加固外侧战舰的四边,从而形成密不透风的方阵,而宋怀宗赵昺就被安排在方阵的中央最大型的战舰上,俨然形成了看似十分严密的防守阵型。
其次张世杰又将所有木船两侧全部加高加垫,防止元军的火炮攻击。凭借着20万的南宋军队,张世杰感觉心里有底了,可以与蒙古大军殊死一搏。
善于作战的蒙古大军岂会硬碰硬地和宋军正面刚上,况且当时追击的元军数量只有宋军的四分之一。于是蒙古大军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战术,他们先将入海口控制住,再将宋军南北两面的通路全部切断。
孤立无援的宋军面对持久不战的态势,粮草日渐匮乏,更为严重的是,缺水,但海水岂能解渴,士兵们的战力纷纷开始下降,军心开始涣散、动摇,南宋军队在风雨飘摇中略显单薄。
与此同时,元军让狱中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,但文天祥却毅然地说到:"吾不能捍父母,乃教人叛父母,可呼?"其大意为我文天祥虽然不能力保自己的亲生父母,但让我去唆使别人去辜负自己的父母,可能吗?
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江面,初晨时分,元军吹响了总攻的号角,北面由李恒指挥,南面有张弘范率军,利用潮水的涨落,对早已心力交瘁的宋军形成了两面夹击。缺乏战力的宋军节节败退,毫无还手之力,只能硬着头皮拼死抵抗。
战斗从初晨一直延续到了黄昏,而将领张世杰力图杀出一条血路来保住赵氏仅有的血脉,但当时已近黄昏,天色黑暗,无法顺利接引到宋怀宗赵昺。
无奈之下,陆秀夫对赵昺说道:事已至此,陛下当为国捐躯。随后,赵昺便听从了陆秀夫的劝谏,穿着黄袍,主动跳海,之后,陆秀夫也跟随自尽。
另外一方面,张世杰一直保护着杨太后杀出了重围,当杨太后听闻宋怀宗赵昺已跳海自尽,立马起身,毫不犹豫地也投入海中。
元军乘胜追击,对张世杰率领的残军进行了围追堵截,疲惫不堪的张世杰早已心灰意冷,宋军败局已定,绝无生还希望。没过多长时间,走投无路的张世杰在暴风狂雨中卒于平章山下,南宋大军也消耗殆尽。
结语:南宋在崖山结束了他的历史,但纵观这场海战,无论是将领张世杰、陆秀夫还是文天祥在此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实属难能可贵,所以也被后世并称为"宋末三杰"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