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全社会用电量2.12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3.6%,全国多地一季度用电量实现正增长。在供电端,“绿电”地位更加凸显,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,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.3%,同比增长86.5%;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947亿千瓦时,占全国发电量的28.7%,同比增长11.4%。
今年一季度,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.6%,其中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.4%,对用电增量的贡献率达78%。其中,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明显上升,全国多个省份相关用电量同比增幅超过10%。比如,浙江省11大行业中有8个行业用电量同比实现正增长,制造业用电量回升到接近历史高点;宁夏一季度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幅超过113%。
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,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、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,如电采暖、地能热泵、工业电锅炉(窑炉)、农业电排灌、电动汽车、靠港船舶使用岸电、机场桥载设备、电蓄能调峰等。当前,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,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【资料图】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1-2026年中国电能替代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》显示:
电能具有清洁、安全、便捷等优势,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、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,是提高电煤比重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、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。稳步推进电能替代,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、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,扩大电力消费,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,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。同时,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发展,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2020年,我国工业部门电气化率26.2%,电气化发展趋于平稳,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电气化率17.8%,电气化发展潜力巨大。与传统电气化相比,新时期我国电气化在供应端,更加强调电力供应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变,更多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,从源头上实现清洁能源电力化、电力供应低碳化;在消费端,更加强调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,降低电力消费强度。
电能替代行业发展分析及市场前景趋势
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提出,到 2025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%左右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.5%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%,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。到2030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%左右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。
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,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,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,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,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、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。
稳步推进电能替代,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,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、便捷、智能的电能服务;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,促进产业升级。此外,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,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,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“窝电”问题。
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.58亿千瓦;一季度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947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1.4%,其中风电、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7.8%。
当前,我国正积极推进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。王大鹏介绍,截至目前,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,项目并网工作正积极推进,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;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;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近期已正式印发实施。
5月19日,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《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《电力负荷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,其中提到,鼓励推广新型储能、分布式电源、电动汽车、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、大型国有企业、跨国公司等消费绿电,发挥示范带头作用,推动外向型企业较多、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地区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。加强高耗能、高排放企业使用绿电的刚性约束,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耗能、高排放企业电力消费中绿电最低占比。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电消费水平,促进绿电就近消纳。
意见提出,提高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等重点区域绿色电力消费比重,提升新增产业、新建项目、新建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。支持以县域或村镇为单位,充分利用当地风、光、生物质、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,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网络,提高乡村用能的绿电比例。积极推动工业厂房、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建设和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,因地制宜推广浅层地热驱动的冷热电一体化模式。
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1-2026年中国电能替代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》。电能替代研究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,并基于行业的现状,行业经济运行数据,行业供需现状,行业竞争格局,重点企业经营分析,行业产业链分析,市场集中度等现实指标,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。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,对行业进行严谨分析,从多个角度去评估企业市场地位,准确挖掘企业的成长性,已经为众多企业带来了最专业的研究和最有价值的咨询服务过程。
标签: